摘 要:活动课一定要选择适合于活动的内容、适合于活动的课型,要新老教法结合,扬长避短,不能千篇一律地活动。安排活动课还要兼顾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上的科学合理。预习环节切实地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在第二堂课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注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形成;第三节课要做好知识的巩固、迁移延伸运用。
关键词:活动课 巩固 延伸
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流行的是活动课。课堂由课本中心、教师中心逐渐转向活动中心、儿童中心。无疑这是一种进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气,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课堂和谐、民主、公平,能尊重学生个体。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令人纠结的是,很多教师往往会将活动课当做反复彩排、导演的重点而忽视了课后的巩固、迁移延伸。这会形成以下弊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
一、形式单一,求活求变求实求新都难以完成
课堂要注意节奏变化,力争每一堂课都不相同,否则对再美的艺术,学生还是会毫不例外地产生审美疲劳。每一堂课都进行活动,难免形成新的活动疲劳,产生反活动心理,学生参与互动合作的激情会逐渐消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以更快的速度降低。何况活动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并非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看似热闹,稍不注意课堂的走向会出现偏差,学生形成的问题仍然会流于肤浅的、低层次的层面上。加上他们的知识积淀、生活阅历、哲学修养都跟不上,使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浮在表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形成过程的深水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每一知识点,时间上难以保障,重复次数的量上严重不足。教学的主要任务要给学生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思维过程,但学生与课本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基于一定知识积淀基础上的,不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记忆、积累。而学生的品悟、与生活的对接、联想、想象以至于创造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灵活地先加工,再新颖地、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首先构建起模型思维,形成知识的合力,才谈得上学生再加工。而这些知识技能的形成或许应该在活动课的热热闹闹之后。
二、活动课的动态流程主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而思的静态过程被对冲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学和思的动静结合过程,也是学和练结合的过程。参与式、互动式、活动式其实都有类似的毛病。
看似学生成了主体,教师只是导演,是活动中的一个角色,课堂的维度多了起来,但更多的还是教师以各种提前预设的问题,或与学生预约的问题,使课堂的流程僵化。
至于学生在活动课上的体验该如何巩固、如何迁移和运用不是活动课上所能完成的。合作交流、互问互答仍在被消化、被加工的范围。想静下来思考,想再造想象、想创造性地思维,那只能在另外一个静态的环境中。
设置好第三环节,即课后的巩固、迁移延伸运用,就得换一个课堂结构模式。重新设置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环节,有许多思考诱因。学生能够真正独立思考、苦思冥想、自己查找资料、形成问题机制,真正做到了“困于心、衡于虑”,教师“道而弗牵、达而弗喻”才是理想的境界。
三、活动课不一定适宜于所有课程和所有学生,追求时髦会形成新的教育不公
人文学科,有些适合于活动,但更多的需要多次反复,运用滴水穿石之功,举三反一才能起作用。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大概都是强调积累,不能太过功利,特别是语言学的东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要学生一点点地积累,厚积之后慢慢地品悟。任何人的记忆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弱的。不在适当的年龄阶段鼓励他们厚积,一味地使用活动课,其结果必然使该多次重复才能记住的东西、该慢慢领悟的东西都流于表面的忙碌。如果语言学的东西也可以不注重知识的结果、可以忽视积累,要学生形成能力是难以让人相信的。
再则,就学习过程而言,个人的学习特点也不同。有人通过眼睛看能加深印象,有人通过听效果更好,有人通过动手效果明显,有人要调动各个器官。不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这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否则就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差别。所以一旦所有的课都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就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挤压掉不喜欢活动的学生的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活动课一定要选择适合于活动的内容、适合于活动的课型。要新老教法结合、扬长避短,不能千篇一律地活动。安排活动课还要兼顾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上的科学合理性。预习环节要切实地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再在第二堂课上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注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形成。第三节课要做好知识的巩固、迁移延伸运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活动课上的体验要做到恰到好处地反复,加深对该积累的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创造想象,并生成新问题、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习动静结合,使课堂结构张弛有致,知识的分布疏密有序,能变能新能活能实,也才能兼顾到各类学生,使得课堂的结构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效率,达成目标。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教育理论 > >
活动课不能忽视课后的巩固与延伸
来源::未知 | 作者:全民福彩官网下载-全民福利彩票app-提供手机版*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创新格局
- 下一篇:谈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让农村教师热心从教
- [教育理论] 如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欲望
- [教育理论] 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提高教学
- [教育理论] 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浅谈
- [教育理论] 把握节奏,提高效率
- [教育理论] 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
- [教育理论] 简析通过加强远程教育提高
- [教育理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评价语的运用策略
- [教育理论] 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